□ 杰西卡
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,沟通的艺术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需要学习的,与孩子沟通,以下四点不可忽视。
说事实
孩子出现问题,家长急于教育指正,结果就出现了很多下意识的“指责”,说事实是很多父母最缺失的一个能力。
如:“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一地?”——指责。
“我看到你把玩具撒在地上到处都是,这样其他人走路会被绊倒”——事实和造成的影响。
说事实对事不对人,越捣蛋的孩子越缺爱,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爱被接纳,他们才不会一次又一次挑战父母来赢得关注。同时,很多小孩子有时意识不到自己哪里做错了,当我们说事实和造成的影响时,就是在帮助他们总结问题。
要学会说事实,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,每次看到孩子问题,避免脱口而出的那个“你”,尝试用“我看到/听到”这样的句式来总结。
说情绪
面对孩子大哭发脾气时,我们要学会说出情绪,这也是很多父母很难做到的,基本上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“不要哭,没什么的”,这直接传达给孩子的就是不被接纳的感受。
如:“不可以打人,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乖。”——不被接纳。
“你的玩具被姐姐拿走了,你很气愤,这是你最喜欢的玩具,你还在玩呢。”——接纳情绪。
“但我们不可以打人,如果你太生气了,可以先到妈妈怀里来消消气,等你冷静下来了,我们一起去和姐姐好好说,要回玩具。”——限制坏行为。
“说情绪”的关键是,全然地接纳情绪,但需要严格地限制坏行为。区分“情绪”和“行为”是每个父母需要练习的。
说发现
面对孩子需要帮助时,我们经常直接上手替孩子做了。于是,我们经常一边埋怨孩子“什么都不会,不动脑筋”,一边又“乐此不疲”地包办代替。
如:“你这样放不对,玩具的这个口要插在这里,你看要这样做”——否定、包办。
“你想把这块大的积木放在这上面,但似乎怎么都放不上”——总结问题。
“我看了一下你旁边搭的积木,需要那样的积木口才能拼插起来”——提供思路。
最差的“帮忙”就是家长动嘴动手很快,动脑却很慢。我们每次第一时间“解救”孩子,并没能帮助孩子成长,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很强的沮丧感,如果长此以往,他们就会形成思维惯性,“有问题父母会做,反正我做不好”。
说发现,让我们帮助孩子界定问题,所有“擅长动脑筋”的孩子都是先要知道“我出了什么问题”。
说未来
面对孩子的犯错,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,教育的目的是放眼于未来,而不该仅仅留恋于当下的对错输赢。
如:“你上幼儿园又迟到了,今天晚上没有看动画片”——着眼当下,立即惩罚。
“你这周已经连续3天上幼儿园迟到,我们一起找找原因,看看问题出在哪?”——解决问题比当下惩罚重要。
“那我们接下来可以XXXX,如果还迟到了,我们可以XXXX”——着眼未来。
很多所谓“屡教不改”的孩子,通常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只关注于当下,“你这次做错了,你要接受惩罚。”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,孩子接受了“当下的惩罚”,今后就不会再犯。但我们高估了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,在“当下错了”和“未来不再犯”之间,缺少一个桥梁,那就是“问题在哪,行动计划是什么。”
“说未来”让我们不执念于孩子当下的问题,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帮助孩子做得更好。
我生女儿不久,认识了邻居家的保姆,她与孩子的沟通让人“如沐春风”。我当时问她,你怎么做到的。她说:“我小时候妈妈就是这么对我的。”
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,让我觉得自己学习做母亲,学习这些沟通技巧都是有“使命感”的。正因为我从小不曾被温柔对待,所以我现在需要努力学习育儿。
愿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,都能对孩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。
(作者为微信公众号“大J小D”创始人,育儿专家,著有《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》等)